首页

圣水羞辱

时间:2025-05-29 09:06:27 作者:“晒娃”变“啃娃”,谁在打网红儿童的“小算盘”? 浏览量:78338

  【光明论坛】 

  作者:杨增岽(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文化强国进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阐述了建设文化强国的任务要求、方针原则、理论导向、实践路径,揭示了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对文化生成发展根本逻辑的精辟诠释,为我们在新征程上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和生活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发展的源泉。古往今来,伟大的文化创造一定是人民认可的,也一定是由人民创造的。那些被奉为文化高峰的代表之作,看似单个杰出人物的非凡创造,但实际上,在这些文化巨匠的卓越才能和思想智慧背后,是他们在人民群众中不断实践感知、学习历练并最终展露雄才的历程。任何伟大文化创造的智慧源泉,根本上来自人民群众之中,来自生产生活这一最大实际。

  人作为文化的核心,其生活就是文化的表征。文化生活里的主角是广大人民群众,鲜活的舞台和文化空间就在人民群众中间。比如,在福建福州侯官村,时常传来操着地道方言的闽剧曲艺婉转唱腔;在山西临汾泊庄村,锣鼓、舞龙、唢呐等乡村非遗技艺轮番展示;在湖南,建在群众家门口的小广场、小书屋、小讲堂、小戏台、乡风文明理事小组、小业余文艺队伍等“门前十小”都是人民群众进行文化创新创造的舞台……这些贴近群众生活的文化创新创造,无不源自日常实践与生活体验的精华。

  深入人心的时代经典,必定是人民生产实践、朴素情感的反映,也蕴含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唯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方能打造出更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扎根人民群众、展现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和情怀风貌的经典作品。例如,《觉醒年代》《上甘岭》等作品再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革命先驱的感人故事,与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产生了深刻共鸣,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追求;《平凡的世界》《山海情》等作品源自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是对人民群众生活风貌和艰辛努力的真实反映,以及对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的生动传递。人民群众昂扬积极的创造热情中蕴藏着文化创造的“富矿”,须不断提高文化原创能力,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将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最大限度激发出来,书写文化创新创造的“大写意”,汇聚起文化强国建设的强大合力。

  把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任何改革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人,在于激活和发挥好人的动能。要营造激励文化创新的氛围和良好文化生态,健全高品质成果导向激励机制,让文化创新创造的蓬勃活力绵延绽放,激发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紧紧依靠人民智慧,尊重人民文化自主性,发挥好群众首创精神。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同时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

  当今,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为文化创新创造注入了新的动能。比如,展现古今交融乐趣的“清明上河图小人物的故事”让古代艺术与当代生活相遇,获数千万次观看。借助先进信息技术的赋能,更多优质文化产品被创作出来,带给我们更多惊喜,展现了大众蓬勃的创造热情与活力。未来,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产出更多形式新颖、感染力强、激发共鸣的优秀作品。同时,优化算法机制与生态治理,拓展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空间,丰富文化产品样态与种类,更好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让我们坚持守正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塑造新时代文化繁荣兴盛的强大优势,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光明日报》(2024年11月04日 03版) 【编辑:王琴】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90”后高铁列车员白廷桂:十年守护旅客春运平安出行

据介绍,为保障港澳台大学生们学有所得,南方电网不仅为大学生们精准匹配实习岗位、“量身定制”实习培训计划,还从各业务线条中挑选技术骨干担任青年导师和青年伙伴,为港澳台大学生提供工作生活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一对一”的指导。

国庆长假接近尾声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持续火爆

2022年10月27日,党的二十大闭幕后首次京外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当选的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延安,瞻仰革命圣地。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深海一号”二期全部3套水下中心管汇总重量超过540吨,前两套分别于去年底和今年初安装完成。本次安装的第三套水下中心管汇与7口水下气井相连,吊装重量达187吨,由中国首艘3000米级深水多功能工程船“海洋石油286”船进行安装作业。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会见法国巴黎银行董事长乐明瀚

数据显示,2023—2024雪季,吉林省接待国内游客1.25亿人次,同比增长12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419亿元,同比增长140%,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黄河流域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背后

今年42岁的杜晓亮从事环评工作近二十年,近日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环评工程师的工作最基本的就是要从空气质量、水质、土壤污染到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量。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收集大量数据,为后续的环保工作提供有力支撑。“环评工程师一个人要完成很多专业预测分析评估,就得让自己成为一个‘六边形战士’。”杜晓亮说。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